四气五味
•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 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有区别。
•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区别。
•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所以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方法。
• 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淡附于甘、涩附于酸 。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表证和气滞血瘀的药物,都具有辛味。辛味药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虚者慎用。
②甘味。能补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甘味药能腻膈碍胃,故中满湿阻、食积、气滞者慎用。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治疗盗汗、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药能收敛邪气,故邪未尽之证者慎用。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治疗气逆喘咳、温热、寒湿、肾阴亏虚等的药物,都具有苦味。苦味药易伤津败胃,故津亏虚、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应用。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脾虚便溏着慎用。
⑥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⑦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滑精、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