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泰济堂分院可以预约就诊的消息,相信大家早就有耳闻了吧。咱们的美女杨医生和帅哥郑医生坐镇分院,分院附近的患者可以就近就诊啦,福利呀!分院正式开诊之际,咱们优秀的杨医生还收到患者送的锦旗啦,咱们的杨医生除了精湛的医术,更是有不错的文笔呢,小编来带领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吧~
杨焕苗,中医医师,硕士研究生,师从张克镇院长。现熟练掌握生命空间理论、尺肤诊断、元通针法。治病求因,临床疗效显著。
传承篇
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一个单位,一家医院,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文化,泰济堂也有着我们自己独有的格调。
随着学习与工作时间的延长,这种独特的风格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我们每个医生的行医风格乃至处事风格上。这不仅仅体现在医术方面,更重要地也体现在医德方面。这也许就是平常中医界经常说的“传承”吧。
记得刚来泰济堂中医院的第一天,张老师和蔼中透着严肃地对我们讲,“来这里,你不要想着如何为我们医院带来利润去拿提成,你只需带上一颗充满慈悲的济世之心,只需要考虑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去让病人尽快康复。我不怕你们学得慢,我有足够的耐心教你们,但你们面对病人时,一定要有一颗慈悲心,要善良、厚道!这是做医生的基础,你如果有了这个,你首先就具备作为一个优秀医生的‘坯子’了。”随着这种渗透到看病实践中的切身教育越来越久,医院对每个医生的这种基本要求,也变成了一种泰济堂行医风格准则与医疗价值观。
除了手把手地教我们医疗技术,张老师还经常“逼迫”我们每周轮流讲课,并且必须自己做PPT,每个人都要打分,讲课的内容自己定,都是我们每天常遇到的病人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常见的误区。开始时都讲不好,并且感觉这似乎与看病无关。但随着时间慢慢延续,越来越发现这种方式对我们的成长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原来与病人交流时很困难,但是通过这种讲课,让我们对每种疾病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并且能在短时间内,用最简单通俗的方式,生动地给病人讲清楚,当病人知道了疾病的详细情况之后,也就摆脱了对疾病的恐惧,成了治疗中配合医生与药物的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以前张老师常对我们说,“健康最大的障碍在于大众对医学的过度迷信!”开始我们还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当我们发现很多疾病的产生乃至越治越复杂是由于患者不懂医学常识滥用药物或不知道预防疾病之后,才越来越感受到让患者了解生病的真相有多重要!这也就要求我们在面对患者时,一定要把疾病给患者讲清楚,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破除对医学的过度迷信。因此,作为医者,在治病同时,我们还应该同时传播正确的健康观和医疗理念。
记得刚来泰济堂不久,遇到一个外地来京找张老师治病的患者,腰部的疼痛困扰了她好久,老师第一次针灸结束后病人疼痛几乎消失了。患者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回去后再疼了怎么办?老师很耐心地告诉病人几个穴位,并且手把手地教会病人点按的手法,病人很满意地走了。旁边另一个就医的病人很感动,也略带担忧地问老师:如果病人会治病了,你们怎么办?张老师反问了他一个问题:医学的存在不就是为了让人更健康吗?如果每个人都会治疗,只能说明中医学更普及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也成了现在我们每个医生每天工作的一部分。有时候,对一些熟悉的病人,甚至在电话里就会告诉他们如何如何治疗,通过这种方式往往他们自己就会把一些小的问题在家里解决了。
张老师对我们每个医生的要求也很苛刻:只有八成以上的病人首次治疗有显著疗效,才能在泰济堂中医院上岗行医,否则只有跟班学习的份。也提出了“首次治疗无效者无条件退款”的承诺,并张贴在挂号窗口。当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的屠局长等来我们医院检查工作看到之后,很是惊讶,并且了解了详细情况,很激动地对我们说:你们是独一份,没有医院这么承诺过患者,你们敢担当,这种模式就叫“首退模式”吧!
现在泰济堂开了分院,以“针灸+外用药”为主。我和郑飞虎医生被任命在分院主持工作,当我们分院开诊的第一天,院长就打来电话,再三嘱咐“开始病人少没关系,医院有没有创收没关系,不要有压力,一定要时刻铭记要琢磨怎么给人家把病看好,甚至教会病人自己保祛病的小方法,让病人获得真正的健康才最重要”。我们一定会铭记在心,并身体力行地传承下去!
感恩篇(接上)
“小杨医生,我这个病能治好吗?”疾病的痛苦缠绕着患者,对很多病人而言,见到医生就像见到救命的稻草,对医生充满了期待。对于一个能把患者疼痛当成自己亲人痛苦的医生来说,这种期待如同催化剂,能激励鞭策医生去努力学习,用心体悟,快速成长。
患者的肯定与赞扬能让医生知谦谨,懂感恩。疾病恢复之后,多数患者会怀着激动、感恩之心来感谢医生,医生治好疾病,心里也挺激动的。记得刚来泰济堂,看张老师治病几乎每个患者都是痛苦而来,高兴而去,治愈疾病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而我们却若无其事一般,有时患者好奇问我们为什么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激动,我们有时和患者开玩笑说“你如果跟我们说效果不好,我们就该激动了”。随着行医时间的延续,我们越来越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患者才是医疗的主题。再优秀的医者,也只是通过药物及其它各种疗法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高明的医生,并不让患者永远依赖药物,而是在于激发或调动患者自身的自愈能力。
患者的肯定,让我增加了自信。
很多人对年轻的医生缺乏信任感,作为年轻的医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看到我们之后“这么年轻,能看病吗”的质疑,有些人直接就转身走了。
年轻医生的成长最需要的是机会。医生的成长,除了在院校学习知识外,更多的是在临床上历练。一个医生的成长离不开患者,患者的一句包容鼓励的话,让医生知足、知不足,给予医生自信。只有感恩患者医生,才会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钻研。“小杨医生,你现在针灸一点也不疼”,这句话肯定了我现在的技术,但更多是患者之前对我的包容。
前几天,被我治愈的患者送来锦旗表示感谢,其实内心感恩的是我。是每一个患者给了医生这么一个机会为其诊治,才会有“这么年轻就能看这样复杂的病,真厉害”。
编后语:感恩患者,感恩一切!也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泰济堂的关注与支持呢!爱你们!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