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莲子清如许:一个医生面对的生死》

时间: 2015-12-31 11:14 | 来源: 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 | 作者: 向晓鸣 | 点击:

 

近日偶然读到莲子清如许的《一个医生面对的生死》一文,对于还处在临床学习阶段的的我,读后感触颇深:

1.我们该怎么拯救我们的病人?

如文中提到的“当年大学毕业分来这里觉得专家个个都是牛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最开始我在医院(某三甲医院)实习,尤其是神经内科实习的时候,跟作者一样,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每当专家们讨论各种脑内各种结构是如何作用于身体的时候,各种动静脉通路的状况、神经损伤对于病情的影响等等,其生理病理机制的复杂性与老师们对专业知识理解和分析的深入性和全面性,常常让我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以及对老师们的崇拜有加。可实习日久,却发现临床上很多疾病如莲子清如许所说“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疾病往往只能获得一个笼统的治疗方向,而难以建立个体化治疗,所以有着所谓重诊断轻治疗的行业传统,治疗捉襟见肘”,作者还说自己“时常胡思乱想,号称科学先进的现代医学就是这样治病救人的吗”,对于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就拿自己的实习经历来说,每当住院部新入住一名患者,常常是罗列各种仪器检查项目结果,根据其检查结果,做出相应的药物调整,这些工作是一名西医院临床医生的必修课,当然从程序上看,我们的大夫绝大部分都是认真敬业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善患者当前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可是现代医学治疗疾病思路往往只是是从针对改善患者当前症状着手,对于导致疾病的真正原因却探究不深,甚至对于相当多的疾病的病因标榜的是尚未明确。

那么到底疾病是什么,根本致病因素是什么,我们又该怎么拯救我们的病人?我曾见到一名不明原因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同时伴随不明原因大便失禁。因为各种物理、实验室诊断、放射诊断无异常(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查体,头颅、颈椎、胸椎、腰椎CT,甚至进行肛门括约肌试验,实验室血、尿、便的检查),让老师们疑惑不已,没有任何异常就意味着占用神经内科紧张的的床位却不能用药,因此病例书写上也比较难堪,虽然最后明确诊断为“多系统萎缩症”,并且告知该病至今没有什么药物可以进行改善,这个消息这对于一名来自农村的残疾患者,无疑成了生命绝望的开始。从第一次看到他的病例到真正见到他的时候,我对他充满了好奇,从他的住院病例了解到他在二十多年轻因为一次生产事故截去了左腿(髌骨上端起始),一直未婚,领养了一个女儿,来到病房时一眼就看到他看起来高大的身躯,一脸淡漠参杂着些许忧伤,加上这间病房的光线略差,看上去有点让人心疼。一旁照顾父亲懂事的女儿看起来很清瘦,神情淡漠的给他的父亲喂饭。那个淡漠夹杂忧伤让人心疼的眼神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我也一直在思索导致他出现这些症状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直到跟我的导师张克镇先生交流的时候,老师解答道这应该属于是中医里常见的“中气下陷”,并让我试图联系患者,挽救这个身处绝望境地的人。

关于致病的原因,我的导师张克镇先生曾嘱咐我把内科学和外科学(均为人卫七版教材)的书中所罗列的疾病一一浏览,并且有确切病因的疾病列出来。细看这些对于疾病的定义,大抵也都是罗列症状而已,比如:甲状腺机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简称甲减),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低甲状腺激素血症或甲状腺激素抵抗而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其病理特征是黏多糖在组织和皮肤堆积,表现为黏液性水肿。那么致病的根本原因呢?我们又该怎么对病人进行最有针对性的治疗呢?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我想大家对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理论还是比较认同的,只是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常常误把针对结果的治疗当做治其标,甚至误把患病的结果当病因,比如糖尿病的患者,只要是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常常被告诫是需要终身治疗的,治疗上往往是给予控制血糖药物以及预防并发症的药物。对于糖尿病,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人卫七版内科学)。细想,病因都尚不明确,不管使用何种药物,表面上的症状的改善,当然不能带来患者实际的康复。更甚的是长期药物的使用,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将可能会接踵而来。

那我们该怎么拯救我们的病人?我想现代医学首要要做的还是从“重诊断轻治疗”的误区中走出来,做到重治疗轻诊断,同时也要真正的明确病因吧。研习沉淀千年的中医学,或许可以让处于困惑之中的现代医学找到迷失的方向。

2.医学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说“我开始怀疑医生的价值:医生到底是干什么的,难道就是这样无休止地维持病人根本没有意义和质量的生命吗?”。在实习期间,我曾每日跟随老师去ICU病房进行例行查房,见过一个年仅24岁的小伙子,由于长期疾病缠身,导致一旦脱离那些可以延长生命的机器、导管和液体,他的生命将面临总结。没有任何的父母愿意放弃孩子,这样的一个孩子让一个原本不太富裕的家庭如今已负债累累,由于ICU病房,亲人是不能直接进入探视的,只能隔着玻璃窗进行眼神交流,到处都是憔悴和忧伤。看的出来他的表情上充满了痛苦。我想医学存在的目的不是盲目追求延长患者毫无质量的生存时间。无意义的抢救和治疗不是医学存在的初衷,该舍弃的治疗还是应该舍弃,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死时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这是生命最后的尊严。

人没有选择出生的权利,但是应该尊重他选择死亡的权利。医学存在的目的本应是尊重生命。

3.文中提到“我们探讨过工作的目的,他说最低级,工作是为了生存;高一些,工作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获得快乐;最高境界,工作什么都不为,就是工作。”对于此,我表示不敢苟同。快乐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极致。工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愉悦和幸福,并传递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影响他人,为他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幸福感。 2013.12.31

评论

.: 想当初我最想做的就是外科医生,现在想想如果真的做了,估计也会很压抑,救死扶伤固然好,坦然面对死亡就不会那么容易

2013-12-31 22:20 | 回复


推荐内容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地图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
京ICP备13052354号 京卫网审[2013]第1464号
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彰化路138号西荣阁底商A座102A 邮编:100097
Copyright(c) 2011-2014 Beijing Taijit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 欢迎向泰济堂咨询
  • 联系电话一
  • 010-88486789
  • 联系电话二
  • 010-5145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