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 一位北大教授告诉医生, 她的一位大学同学两个月前去世了。 说起这件事的时候, 她的眉头微微皱起。 2016年春天, 同学聚会, 她与同学相遇, 这是自燕园相识后的第60个年头。 她看到同学的状态不好,便询问近况。 同学露出手臂, 她看到小臂是乌青的一片。 “是湿疹吗?”她很熟悉这个病,因为她的弟妹也正被湿疹折磨。 “他当时的症状和我弟妹刚开始的情况很像,甚至用药,治疗思路都很像。我告诉他,我的弟妹正在泰济堂治疗,恢复的挺快,他就让我打听打听。” 没多久, 她与同学再次联系时得知, 同学也找了一位医生治疗。 “他让我打听还有什么好办法,我给了他张院长的方子,就那么一张,还是无意中留下的。期间已经调过很多次方子了。” “他的医生怎么说?” “他的医生也是挺好的一个人,对他很负责,但是怎么说呢,看完方子后就说‘用的也都是常见的药’。” “可能是没太看懂?” 她与同学在1956年考入北大, 是同班同学。 未名湖,博雅塔,彼时的风华, 记忆在岁月的碰撞中支离成剪影。 60年间,风云变幻的年代, 饥荒,文革,改革的浪潮…… 在历史的跌宕中, 他们其实很少有机会联系。 “这几十年间,虽然都相互记挂着,其实我们联系的并不多,退休后才开始有时间联系,他是一个特别热心、善良的人,每年,他都很热情的组织我们聚会。” 说起同学的时候,她越发的惋惜。 “聚会以前,他还时不时在北大遛弯儿,后来有一阵子没见,2016年春天聚会,我就得知他得了这个病。” 聚会过后的一段时间,同学邀请她参观了他们诊所的医疗设施。 “设施特别好,有健身的,有按摩的还有人配营养餐。” “他的身体状况呢?” “之后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后来我听说,他走不了路了,我以为是风湿病。” 这是在2016年10月的时候。 走不了路,并不是一个好信号。院长曾说过,老年人最怕腿脚出问题,一旦腿脚出问题活动不便,身体状态就会很快下滑。 2017年初,同学住院。 “我们几个同学代表去看他,他已经神志不清了,一会清醒,一会迷糊。”她说到这儿时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2017年8月,同学离世。 她与弟妹听闻消息,心里五味杂陈。 “他在他们领域成就很高,国家的几个大的技术突破,都是他带着团队做的,现在他们领域的一些领头人,都是他带出来的。” 说到这儿时,她有点沉默。 “我当时就应该坚决一点,就带他过来!”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线,相交、相离,在时空的坐标轴中也许早已注定。 “他和我刚开始的情况一样,无论是症状表现,还是之前的治疗措施都很像。我是2015年底来的泰济堂,2016年年初的时候我恢复的就挺好了,所以我们当时也建议他过来。” 她的弟妹告诉医生。 两个人的命运在即将并轨的一瞬间又被拉开。 2015年底她找了中医,几个月后他也找了医生。 2016年她吃着中药,他也吃着药。 五月她在户外运动,五月他在诊所锻炼。 十月她与家人结伴旅游,十月他的家人买了轮椅。 2017年,她如常,他入院。 八月…… 泰济堂的logo是一个艺术化的“泰”字,上半部像极了“生”,下半部像极了“死”。如生命,有始有终;如医学,游走在生死之间。 命运往往取决于一念之间的选择,遇见并选择什么,便会让人成为什么。 但遗憾的是,人生只能往前走,一旦选择,生命便不能回头。 愿命运眷顾每个善良的人,在时空的某个结点,遇见良医,都能转危为安。
“对,他也不理解,就是觉的个别药用量不同,其他用药也很常规。我说张院长的思路跟别的中医不同,他是从人体的大环境入手考虑问题的,针对的不单单是病证,能把整个人的身体状态都调整好。后来,他是怎么治疗的我就不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