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起源

时间: 2013-12-25 09:30 | 来源: 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 | 作者: 泰济堂家人 | 点击:

针 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  《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 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 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 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 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 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  《山海经》
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 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具的“针”,繁体作“针”,字从金从咸,“金”表示“金属”,如金、银、青铜等材料,“咸”意为“酸涩”(见互动百科“咸”字条),“金”与“咸”联合 起来表示:“一种产生酸涩感觉的器具”。不排除古人采用油炸过的竹针作为一次性针具的可能,这种竹针名叫“箴”,其字形中的“咸”,依然是“酸涩”的意 思。

上一篇:中医针灸养生  
下一篇:针灸简介

推荐内容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地图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
京ICP备13052354号 京卫网审[2013]第1464号
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彰化路138号西荣阁底商A座102A 邮编:100097
Copyright(c) 2011-2014 Beijing Taijit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 欢迎向泰济堂咨询
  • 联系电话一
  • 010-88486789
  • 联系电话二
  • 010-51450898